当前位置:行情资讯 > 行情分析 失去欧盟 中国钢铁还有东南亚新市场

来源:中钢网作者:佚名
2016-08-31 17:27:52

0

分享到:

摘要:

        近年以来,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,国内用钢量的持续萎靡促使国内资源以“走出去”的形式来消化。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资料,中国供应了全球50%的钢铁,产量远远大于任何单一国家。今年一季度,中国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0倍。随着出口的日益增加,国际上对我国钢铁的质疑声越来越大,一系列反倾销接踵而至。

        中国在钢铁领域产能严重过剩,导致廉价钢铁流向全球市场。此也惹恼了欧美国家,纷纷炮轰大陆制钢品扭曲了全球的定价权。因此,决定全面抵制大陆钢材。

        钢铁“走出去”困难重重

        产能过剩是当前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,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,钢材出口量在全球钢铁产品出口量中占比过半,然而,却在近几年刮起的钢铁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屡屡受挫。

        进入8月份,钢铁圈被一则7天之内、欧盟对中国钢铁产品的进口两度发难的消息震惊,细数近年来我国钢材已被大大小小多次反倾销抵制,但频率如此快的,还是寥寥无几。近年来中欧贸易摩擦不断,钢铁行业可谓是首当其冲。

        2016年欧盟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调查

        2月初:欧盟委员会发表谈话,呼吁中方采取措施削减钢铁产能。

        2月中旬:欧委会发布公告,决定对三类原产于中国的钢铁产品同时发起反倾销调查,同时,对冷轧钢板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。

        3月16日:欧委会发布《保持欧洲钢铁产业可持续就业和增长》文件,提出欧盟将在对进口钢铁产品已经采取的37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基础上,进一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,优先进口监管措施。

        4月29日:欧委会再发公告,决定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预先监控措施,即来自第三国的钢铁产品在进入欧盟自由流通时,需要出示进口监控文件,进口商要预先向成员国主管部门申报进口,并获取该监控文件。这也意味着进口环节的增加和额外负担的产生。

        5月12日:欧洲议会通过有关“不支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”的非立法性决议,建议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仍使用“非标准”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 5月13日: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卷板发起反补贴调查。

        7月29日: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螺纹钢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。

        8月4日:欧委会作出终裁,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冷轧钢板产品实施税率为19.7%-22.1%的反倾销措施,并同时采取追溯征税措施。

        “失”于欧美能否“胜”在东南亚

        失之桑榆得之东篱。随着美欧反倾销越演越烈,中国钢铁出口市场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亚,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2015年我国对东南亚11国出口总量达3460万吨,是2006年的5.2倍,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43%;对亚洲地区出口钢材7964万吨,较2006年增长了222%,占钢材出口总量比例上升到71%。东南亚国家大量基建项目开工对钢铁原材料等需求仍较大,东南亚市场将是中国钢铁出口的重要布局。

        国际钢铁协会发布2015年和2016年钢铁短期需求预测报告,该报告预测,全球钢铁需求量继2014年增长0.7%之后,将在2015年下降1.7%,降至15.13亿吨。预计2016年,全球钢铁需求量将增长0.7%,达到5.23亿吨。该报告同时对于东南亚等新兴地区的钢铁需求寄予厚望。

        2015年,东盟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估计同比增长7%,达到7000万吨,并且预计未来几年东盟钢材表观消费量将维持5%左右的稳定增长。2015年,越南和菲律宾钢材表观消费量估计分别同比增长26%和15%,达到1800万吨和800万吨;泰国和印尼同比下降3%和4%,达到1700万吨和1200万吨;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均同比增长5%,达到1100万吨和400万吨。

        东南亚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基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,各国政府想方设法保证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,使得东南亚将成为全球基建的最前线阵地。而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拉动钢铁巨大的需求。根据东南亚钢铁协会(SEAISI)的统计,从2009年到2015年,东盟的钢铁需求量以平均每年9.6%的增幅度急剧增加。东南亚地区的钢铁表观需求量已经达到6590万吨。东南亚钢铁协会称,东盟国家经济基础表现强劲,到2018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突破8000万吨。综上来看,东南亚国家的钢铁需求量基本均呈现增长态势,这与全球粗钢产量下降,钢材需求量下滑形成明显的对比。根据国际钢协12月21日发布的数据,今年前11个月,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4.71亿吨,同比下降2.6%。亚洲国家中,东南亚是粗钢产量唯一增长的地区。

        东盟钢铁委员会会长RobertoM.Cola预计,东盟经济体在短期至中期内有望实现健康增长,这将刺激该地区钢材消费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,2016年和2017年东盟六国(包括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、新加坡、菲律宾)GDP将分别增长4.8%和5.1%。2015年,东盟六国人均钢材消费量为127千克,其中菲律宾和印尼分别为83千克和49千克,处于较低水平。

        尽管存在不利的外部环境,但是,由于内需强劲和改革取得成效,包括东盟在内、印度等不少新兴经济体钢铁需求量预计将保持增长势头。

责任编辑:陈家村

 ...

        近年以来,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,国内用钢量的持续萎靡促使国内资源以“走出去”的形式来消化。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资料,中国供应了全球50%的钢铁,产量远远大于任何单一国家。今年一季度,中国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0倍。随着出口的日益增加,国际上对我国钢铁的质疑声越来越大,一系列反倾销接踵而至。

        中国在钢铁领域产能严重过剩,导致廉价钢铁流向全球市场。此也惹恼了欧美国家,纷纷炮轰大陆制钢品扭曲了全球的定价权。因此,决定全面抵制大陆钢材。

        钢铁“走出去”困难重重

        产能过剩是当前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,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,钢材出口量在全球钢铁产品出口量中占比过半,然而,却在近几年刮起的钢铁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屡屡受挫。

        进入8月份,钢铁圈被一则7天之内、欧盟对中国钢铁产品的进口两度发难的消息震惊,细数近年来我国钢材已被大大小小多次反倾销抵制,但频率如此快的,还是寥寥无几。近年来中欧贸易摩擦不断,钢铁行业可谓是首当其冲。

        2016年欧盟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调查

        2月初:欧盟委员会发表谈话,呼吁中方采取措施削减钢铁产能。

        2月中旬:欧委会发布公告,决定对三类原产于中国的钢铁产品同时发起反倾销调查,同时,对冷轧钢板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。

        3月16日:欧委会发布《保持欧洲钢铁产业可持续就业和增长》文件,提出欧盟将在对进口钢铁产品已经采取的37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基础上,进一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,优先进口监管措施。

        4月29日:欧委会再发公告,决定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预先监控措施,即来自第三国的钢铁产品在进入欧盟自由流通时,需要出示进口监控文件,进口商要预先向成员国主管部门申报进口,并获取该监控文件。这也意味着进口环节的增加和额外负担的产生。

        5月12日:欧洲议会通过有关“不支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”的非立法性决议,建议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仍使用“非标准”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 5月13日: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卷板发起反补贴调查。

        7月29日: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螺纹钢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。

        8月4日:欧委会作出终裁,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冷轧钢板产品实施税率为19.7%-22.1%的反倾销措施,并同时采取追溯征税措施。

        “失”于欧美能否“胜”在东南亚

        失之桑榆得之东篱。随着美欧反倾销越演越烈,中国钢铁出口市场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亚,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2015年我国对东南亚11国出口总量达3460万吨,是2006年的5.2倍,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43%;对亚洲地区出口钢材7964万吨,较2006年增长了222%,占钢材出口总量比例上升到71%。东南亚国家大量基建项目开工对钢铁原材料等需求仍较大,东南亚市场将是中国钢铁出口的重要布局。

        国际钢铁协会发布2015年和2016年钢铁短期需求预测报告,该报告预测,全球钢铁需求量继2014年增长0.7%之后,将在2015年下降1.7%,降至15.13亿吨。预计2016年,全球钢铁需求量将增长0.7%,达到5.23亿吨。该报告同时对于东南亚等新兴地区的钢铁需求寄予厚望。

        2015年,东盟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估计同比增长7%,达到7000万吨,并且预计未来几年东盟钢材表观消费量将维持5%左右的稳定增长。2015年,越南和菲律宾钢材表观消费量估计分别同比增长26%和15%,达到1800万吨和800万吨;泰国和印尼同比下降3%和4%,达到1700万吨和1200万吨;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均同比增长5%,达到1100万吨和400万吨。

        东南亚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基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,各国政府想方设法保证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,使得东南亚将成为全球基建的最前线阵地。而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拉动钢铁巨大的需求。根据东南亚钢铁协会(SEAISI)的统计,从2009年到2015年,东盟的钢铁需求量以平均每年9.6%的增幅度急剧增加。东南亚地区的钢铁表观需求量已经达到6590万吨。东南亚钢铁协会称,东盟国家经济基础表现强劲,到2018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突破8000万吨。综上来看,东南亚国家的钢铁需求量基本均呈现增长态势,这与全球粗钢产量下降,钢材需求量下滑形成明显的对比。根据国际钢协12月21日发布的数据,今年前11个月,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4.71亿吨,同比下降2.6%。亚洲国家中,东南亚是粗钢产量唯一增长的地区。

        东盟钢铁委员会会长RobertoM.Cola预计,东盟经济体在短期至中期内有望实现健康增长,这将刺激该地区钢材消费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,2016年和2017年东盟六国(包括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、新加坡、菲律宾)GDP将分别增长4.8%和5.1%。2015年,东盟六国人均钢材消费量为127千克,其中菲律宾和印尼分别为83千克和49千克,处于较低水平。

        尽管存在不利的外部环境,但是,由于内需强劲和改革取得成效,包括东盟在内、印度等不少新兴经济体钢铁需求量预计将保持增长势头。

责任编辑:陈家村